下午N回到家,问我:“你看新闻了吗?”
“没有。”
他叹口气,不知是因为我没看新闻,还是因为新闻。“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了。”
“哦。”
我想起来了书里的这些话“在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问问自己下面这一系列的问题,你可能就会更明白上文的意思了:对于解决中东冲突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对于解决通货膨胀、犯罪和事业问题你有何高见?对于保护环境或降低核战争危险你有什么计划?”(这些问题真是犀利啊!)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然后呢?N从之前就开始和我说起这件事,我已经不再对它觉得惊讶。我洗着澡,想着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和我的关系。
洗完澡回到二楼,N在听新闻。从他的电脑里传出声音:“想不到在2022年还会发生这样的战争。”
所以俄罗斯侵略了乌克兰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牵一发动全身,更何况是这么大的一件事。这场战争一定会在某种方式上影响到我。可是,到底是什么影响?我不是很好奇,也不是很关心。
N每天看新闻,报纸、传统媒体的网页版、推特都看,我则很少看新闻。而我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他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那么了解,而我很少看新闻(不过我常常听他讲)。我常常在想这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区别。
我很容易看新闻看哭,为新闻里面的人感到难过,为自己自己无法改变什么而难过。可是,也许这些新闻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种子。也许有一天,这颗种子会发芽,会长大。
文字、照片、电报和电视
回到这本书。第一篇很大部分讲述了17世纪移民到美国的人对书籍的痴迷,以及书籍对人的话语、思想的影响。他举的例子是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都是书面式的语言,而人们也习惯用耳朵接收书面语言的信息。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流行的话语意义丰富、内容严肃。我想起了学过的古诗词和古文,它们那么美、那么丰富、那么鲜活。而到了现在,语言趋同、贫乏、肤浅。
作者认为在美国电报的出现摧毁了语境,电报的语言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松散。它也让报纸上的内容从对当地人有用的新闻变成了遥远地方发生的、与受众几乎没有关系的事件。于是,信息失去了它原有的可能促成人们行动的作用。他也认为“(电报)带给我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所有社交媒体都合适。我们上网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分割成碎片,在信息的海洋里捞取一点点有意义的碎片。
与新闻同样发生变化的是广告。19世纪末,原来用来传递信息、发表主张的严肃的广告开始引用短诗和照片。在1896年,麦片粥的广告上出现了一个微笑的婴儿(哈哈哈哈哈哈),广告有了现代的模式。
引发变化的是照片。作者认为照片无法表达“整体的、抽象的、内在的、无形的一切”“照片为你听到的一句话提供了语境,而这句话又为照片提供了某种语境,然后你甚至会相信你确实学到了什么东西。但如果这件事是完全独立的,和你过去的知识或未来的打算都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个由句子和图片共同创造的语境就没有任何意义。”确实,照片里的内容和电报一样,是被割裂的,每一张照片表现的都只是一个瞬间、一个地方、一个事件。另外,作者提到的照片在取代语言、代替文字来诠释方面也符合现实,人们已经养成了看图的习惯。可是,我并不认为照片或者说包括影像在内的图像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毫无价值。有时图像是无法用文字来代替的。一些重大的事件的图像,可以给人带来冲击,而这样的冲击可能会强到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文字固然很好,可是文字和语言有局限性,在有的时候图像反而可以突破这样的限制。
还有电视。作者认为电视把如教育、宗教等严肃的东西变成了娱乐。在他看来,电视上的包括国家地理纪录片在内的“教育”节目没有连贯性、没有难题、没有阐述,是娱乐而非教育。我认同他说的”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远不如铅字”。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有条理和逻辑,它的作用很难被其他形式的媒介取代。不过,其他媒介的使用使得学习更有乐趣,并不一定是件不好的事情。(看有多少人因为动漫自学日语啊!!有多少人因为喜欢外语歌而学外语啊!也有人看美剧练得好听力。更何况,纪录片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假信息
书里提到电报、照片、电视带来的是伪语境和假信息:“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但伪语境所能提供的不是行动,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变化。这种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和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真正的联系。””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二十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没有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我并不完全认为“伪语境”和“假信息”毫无意义,但是我觉得这可以用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网上花太久。沉浸在互联网上的人认为自己知道很多东西,其实知道的大多都是毫不相关、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无法构建一个知识系统。我们不是在冲浪,而是在大海捞针。
电视对历史的影响
作者还指出电视让人们遗忘历史:“我们美国人似乎知道过去24小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对过去60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我们不是拒绝记忆,我们也没有认为历史不值得记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被改造得不会记忆了。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论、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但是,图像和瞬间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语境。镜子只能找出你今天穿什么衣服,它无法告诉我们昨天的情况。因为有了电视,我们便纵身跃入了一个与过去无关联的现时世界。”“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这样残酷的手段(指前文提到的苏联系统毁灭对政府不利的史实和记录的做法),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了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持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电视这种媒介使得信息简化,它呈现的世界是片段式的、特定时刻的世界,而且它的内容是娱乐性的。当人们习惯了电视,就习惯了不需要思考的表面的信息,习惯了不连贯的世界,习惯了娱乐,从而丢失了思考的习惯、寻找连贯的世界的愿望的和从娱乐中抽身的能力,这导致了历史的消失。(是这样理解吗?)从现实来看,的确是这样。
信息的本质
作者还发出了一连串的提问“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重要的文化意义,例如,电视会不会赋予‘诚’‘爱国主义’‘隐私’一个新的意义?”。作者真的很厉害。这一串的问题很深刻。电视重新定义语言的确在发生。不仅仅是电视,那些随处可见的标语也是一样的。它们在改造语言和人的思想。
书里还有一些部分很引人深思:“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观看政治广告有碍思想健康”“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作者在书里面多次提到了乔治奥威尔和赫胥黎。他认为奥威尔的预言没有实现,美丽新世界来了。不过,如果他把目光放在美国之外,会发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有的地方奥威尔和赫胥黎可以手牵手。
《娱乐至死》是在1985年出版的。三十多年过去,媒介的发展迅猛,使得信息更简化、更为碎片化、更依赖图像。如果他要写一本关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书,恐怕要痛心疾首了。反过来看,这是一本很有前瞻性的书。里面有很多部分适合常常拿来翻看,提醒自己。
写完这篇笔记在检查的时候,N的电脑突然传出约翰逊的发言:“我们和你们(乌克兰人)在一起……因为这次袭击不仅仅是对乌克兰的袭击,也是对民主、自由,以及欧洲的袭击。”虽然我什么都做不了,可我还是很想知道乌克兰最后会怎样。